大家好,我是满肚子鸡汤的吴大爷,一个天天在键盘上敲打心灵,喜欢给人讲知识讲故事的男人。
比如,把轮子装在旅行箱上,这个现在看起来再简单不过的发明,为什么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出现?
这是一本关于人类如何在不确定性中进化的书,也是一场激发你重新审视生活和工作的旅程。
而今天,我们要从书中的概念出发,聊聊“半发明状态”、“组合创新”以及那些隐藏在简单背后的复杂逻辑。
轮子早已存在,旅行箱也有悠久的历史,但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带轮旅行箱”却迟迟未被发明。
这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人类想象力的缺失,更是一种常见的“天真理性主义”——即我们习惯用线性逻辑看待问题,却忽略了那些看似简单、实则革命性的“组合式创新”。
因为它将电话、相机和电脑这些本不相干的要素完美融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使用体验。
蒸汽机,最初只是教会里的实验玩具,但当它被用于工业革命时,才真正展现了威力。
同样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化,才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初始版本功能繁多,团队为了彰显“技术先进”,设计了许多复杂的交互体验,然而用户却叫苦连天。
后来我们做了“组合式简化”:将功能模块重新整合,剔除冗余,将几个高频需求整合为一个“傻瓜式入口”,结果用户满意度飙升。
这是因为,人类总喜欢追求高难度的技术突破,而忽略了简单有效的方案往往更能推动进步。
旧时代的产物有惯性,曾经的成功者更倾向于守住自己的领地,而不是主动拥抱新变化。
例如,传统银行业在面对金融科技(Fintech)时,最初的反应大多是抵抗。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面对新趋势时,与其被动抵抗,不如主动寻找突破口,探索如何将旧要素与新需求结合,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可能性。
这让我想起一个经典例子:20世纪早期,美国有些地区禁止酒精销售后,犯罪率下降了。于是有人简单地归因于“禁酒导致犯罪减少”。
这种“自我服务性偏差”,可能让我们在看似安全的舒适区中丧失了成长的机会。
为了避免证实谬误,塔勒布建议我们在评估任何观点时,都要问问自己:“如果我是错的,会发生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让决策更加客观。
比如,我有个朋友创业时选择了一种“组合试验”的方式:同时启动多个小项目,并根据市场反馈快速调整方向。
这种方法虽然看似杂乱,但每个项目的投入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即使失败也不会带来致命打击。
而当某个项目成功时,却能迅速放大收益。这种基于“有限损失、无限收益”的决策方式,正是反脆弱思维的典型体现。
通过《反脆弱》,我学到了这样一个道理:生活中很多看似普通的事物,其实都处在“半发明状态”。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用组合创新和反脆弱思维去打破旧框架,在复杂中找到简单,在简单中发现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