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任洁)北京市低碳学校论坛近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市教委在会上表示,要将绿色低碳纳入各学段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课程、学科、教师、管理、生态等多方面转型升级,推进全市低碳校园建设。
近年来,北京市各学校在低碳实践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比如,西城区推出“零碳校园”项目,鼓励引导各中小学学生开展绿色小发明,实施低碳小创意,推动辖区内30所中小学争创“零碳学校”。丰台区启动“碳减排 爱循环”绿色校园碳普惠公益项目,将旧物回收、碳普惠AI课程、植树造林等低碳内容与生态教育相融合,已推广到全区67所中小学校,惠及近3万名中小学生。北京大学面向社会开设多门生态文明课程,并将课程发布至智慧树、中国大学MOOC等网络平台。首都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启动“育人星光计划”,对学生节约粮食、“光盘行动”、开展垃圾分类等行为设置奖励积分,可兑换校内生活服务抵扣券,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节能管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目前,全市已有77所高校达到绿色学校创建标准,北京高校后勤研究分会将加强校企联动,推广节能降碳新技术、新产品,升级智慧化手段在绿色学校建设中的应用,推动北京高校绿色低碳工作。
据了解,今年本市将在绿色学校创建基础上开展低碳学校创建工作。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将低碳发展纳入整体发展战略,制定长期和短期的低碳发展目标及实施计划。到2025年,确保绿色低碳理念普遍融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体系,完成10家高校低碳学校试点创建工作。同时,深化课程改革,一体化设计绿色低碳发展教学内容,统筹推进“双碳课程”建设,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大中小幼系统化绿色低碳教育模式。
市教委指出,各区教委、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低碳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学校低碳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评估内容包括低碳设施建设、低碳教育开展、校园能源消耗、师生低碳行为等方面,推动学校低碳工作不断优化改进。
据了解,《高等学校低碳校园评价技术导则》将于近期发布,技术导则制定了低碳校园评价指标体系,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和北京市教委联合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