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基于城市更新背景,景观一体化通过多维空间整合为实现可持续的城市人居环境提供解决方案。通过构建“自然-社会-文化-技术”四维协同方式,在生态系统服务与人工设施网络之间建立动态耦合关系:在自然维度,充分依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社会维度,关注人的需求与社区活力营造;在文化维度,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在技术维度,运用各类创新技术提升效率。
从可持续发展的维度看,景观一体化展现出“固碳-节能-教育”三重价值。植物群落通过科学的种类选择与配比,可有效提升单位绿地碳汇效率,同时通过采用合理的生态工法及改良技术,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而延长土壤碳封存周期。在被动式设计中,利用乔木遮荫、自然通风等手段,可显著降低建筑制冷能耗;采用光伏技术与透水材料系统,可为场地提供可再生能源供给和自然循环能力。通过在景观空间设置科普标识、开展“双碳”主题活动等,普及“双碳”知识,以示范为引领,引导公众践行低碳生活,助力“双碳”目标达成。
在城市更新场景中,景观一体化通过“空间针灸”策略,精准作用于城市空间关键节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层面,依托绿地、水系调节微气候、净化空气,维系生态平衡,提升生物多样性;在城市风貌上,以特色景观设计增强城市辨识度与吸引力;在社会互动方面,打造多元公共空间,激活公共活力场景;在文化传承上,挖掘历史文化核心价值,留存城市记忆;在空间利用上,改造闲置用地,实现功能复合;在城市发展引导上,优化景观布局,带动周边经济,实现城市更新的多维度协同发展。
多年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坚持将景观一体化理念融入实践,在过程中面临规划设计、文化传承、技术应用、资金投入、公众意识等方面的挑战。未来,借助政策、科技、设计等多方力量,深度挖掘景观一体化内涵,打造兼具绿色生态与文化魅力的城市人居环境,是值得持续探索的命题。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风景园林总设计师
基于空间叙事的后工业景观更新策略研究——以丰满水电站全面治理(重建)工程为例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景观创研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工业遗存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蕴含着城市的记忆、文化、精神。以丰满水电站全面治理(重建)工程为例,挖掘城市的历史故事和精神内涵,解析既有景观空间的结构关系,提出后工业景观更新策略,从叙事线路的时序编排、叙事主题的空间转换、转译空间的内涵表达、叙事角色的在地塑造出发,助力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发展、工业文化的传承与振兴。
厦门新体育中心景观设计以“一体化融合”为核心理念,突破传统功能界限,统筹协调现状、城市、文化与技术等多重维度。通过分析项目背景、场地核心问题,利用环境借势、城市融合、文化赋能的一体化设计策略,重构空间布局,融合城市界面,转译文化语境,打造兼具国际风范与地域特色的城市新地标,为大型公共设施的景观一体化设计提供参考。
以松林公园景观改造为例,分析当前城市公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阐述松林公园景观改造一体化设计策略,通过“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实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景观设计与后期运维一体化的有效路径。
景观一体化理念下文化与景观融合设计策略研究——以高平市文化艺术中心景观设计为例
基于景观一体化理念,以高平市文化艺术中心景观设计为例,阐释文化基因通过场景重构、符号转译、公众参与 3 个维度应用于景观设计的方式,以文化与景观的表达、应用为核心,归纳文化与景观融合设计的路径,以提升设计内涵,推动文化传承与景观创新。
景观与建筑一体化视角下原生传统村落风貌更新——以卢边村风貌改造提升工程为例
当前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与街巷环境面临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多重挑战。以江门市潮连岛卢边村风貌改造提升工程为例,基于对村落空间结构、建筑分布特征及人群活动模式的实地调查,结合现状问题分析,从景观与建筑一体化视角,提出兼顾原生村落风貌保护与街巷肌理延续的更新策略,以为传统村落风貌改造提升提供参考。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生态景观四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通信作者)
建信人寿郑州中心项目以“景观一体化”为核心理念,通过空间叙事营造、文化符号转译、海绵城市技术等策略,构建以生态优先、功能复合、文化赋能为导向的复合型景观系统,在提升场地生态价值的同时,塑造具有企业文化辨识度的城市地标,实现景观与城市、自然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为高密度城市商务园区的可持续设计提供参考。
基于稳定扩散模型,提出在园林景观方案平面设计阶段借助AI高效进行创意探索与方案比选的方法,即模型融合与深度控制方法。建立专属园林景观方案平面图的融合模型,再选取不同类型项目进行测试,输入提示词及结构线稿,结合ComfyUI节点搭建潜空间融合法及 ControlNet控制网络法对成图细节进行控制,引导生成创意平面设计方案,最后对成图效果进行多方面评价,验证模型及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