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传承泉畔风华——王府池子文化创新与传播”主题活动在济南历史街区精彩上演。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二(10)中队的邵语伯、王秋实、邵梓恒、马艺鸣四位文化传承者通过沉浸式展演、文创产品展示、民俗互动等形式,将这座有着600年历史的“流动翡翠”的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活动以创新的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为济南“泉城”文化名片注入了青春活力。更激发队员们“为文化续脉,为家乡争光”的责任与担当。
活动在从王府池子拉开序幕。在10分钟的沉浸式展演中,四位队员身着汉服,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从起凤桥畔的“濯缨泉”石碑,到张家大院300年的石榴树;从德王府围墙的缺角故事,到20世纪50年代百姓洗衣的红旗约定,一个个生动的历史场景被娓娓道来。
“在济南珍珠泉里,藏着一座王府池子!它有30米长,20米宽,水面像一大块流动的翡翠……”邵语伯在起凤桥边的开场白,立即将大家带入泉水的世界。王秋实在亭子中讲述的“王府池子”名称由来,展现了百姓智慧与抗争精神;邵梓恒在张家大院的讲述,则让观众感受到家族与泉水的深厚情缘;马艺鸣在王府池子边上讲述老百姓毛二守护家园的英勇,告诉我们20世纪五十年代泉水回到百姓身边。
队员们在活动现场,展示了自己精挑细选的部分泉城系列文创产品并将自己喜欢的理由一一道来。这些作品巧妙地将王府池子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日常用品:以“门板戏水”为灵感的创意贴画;融合“红鲤衔枝”传说的团扇;镌刻德王府围墙缺角故事的书签;象征家族兴旺的石榴发簪。
“每次翻开书本,看到这个书签,就会想起济南人守护家园的故事。”展示者邵梓恒说。这些文创产品不仅美观实用,更成为传播济南文化的移动载体。
活动特别设计了民俗互动环节。四位身着校服的队员齐唱济南老歌谣:“东更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庙……”清脆明朗的童音,伴随着熟悉的旋律,唤起在场老济南人的共鸣,纷纷为队员们鼓掌称赞。马艺鸣也向在场的外地游客介绍:“这首歌谣就像一张秘密地图,不仅可以串联起济南的老街巷,更表达了我们对家乡的热爱。”
现场还有老济南市民为队员们介绍了“门板推水里”的童年游戏,大家一起体验老济南孩子的乐趣。而中秋祭泉、锦鲤祈福等传统习俗的展示,更让在场的游客感受到泉城济南人泉共生的独特文化。
“我们想让历史‘活’在当下。”活动策划者马艺鸣妈妈表示。与传统讲解不同,本次活动融入了汉服舞蹈、情景剧等年轻化表达方式。在曲水亭街水道旁,四位小队员以“扇底生风,鲤传祥瑞”的合诵将活动推向高潮,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当历史与青春对话、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传承便有了永续生命力。这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不仅展现了泉城济南王府池子的历史魅力,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无限可能,更是一次生动的思政教育实践。让文化自信在体验中生长,让家国情怀在传承中扎根!